科普小知识 | 清明时节水稻插秧注意事项
发布时间:2022-04-25 浏览数:937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5日。
清明是二十四节气里非常重要的拐点,我国除东北和西北地区外,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已升至13℃,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清明前后温度升高,雷雨增多,特别适合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,所以清明前后是春播的最佳时期,农民会采取非常多的农耕活动,很多农村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。
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,清明前后,农民需要注意的一些农耕情况!
这句农谚是老一辈告诫后人要注意农耕的常识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清明前后的温度和水分非常适合种瓜和种豆。
不能太早的原因是,有的蔬菜不耐寒,温度太低会冻坏菜苗,所以一般才会等清明前后温度高一些才进行栽植。
具体也可以根据自己家乡的气候和栽种习惯进行操作。
除了种瓜种豆植树之外,清明时节也是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孕穗的关键时期。
油菜开花,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,这是大家要注意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预防。
而东北旱作,华南早稻栽插扫尾,耘田施肥也需要及时进行,南方早、中稻也进入播种的适宜季节,大家需要不误时节,抢晴早播!
一些耕种玉米、高粱、棉花的也需要及时播种!
这段时间,南方气温不稳定,对于小麦、水稻秧苗都需要做好防寒和晚霜天气的预防。
如今是水稻插秧的好季节,不过水稻插秧也是要注意方法的,各位农民朋友需要了解一下清明时节水稻插秧注意事项。
01壮秧要早插
水稻育秧的目的就是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,充分利用无霜期,以增加产量。插秧时间要在外界气温稳定通过13℃时,不能过早,这样容易受晚霜冻害,使返青、分蘖延迟;也不能过晚,这样会缩短水稻的营养生长期。以上两点,都会降低产量。特别是晚熟品种,必须早插,否则容易造成贪青晚熟,遭到初霜侵害。依据的气象特点开始插秧。

02插秧技术要科学
水稻插秧要本着“浅插插稳、插直插匀”的原则,这样可以使秧苗扎根深浅适当,直立平稳,在田间分布合理,能返青快,分蘖节位低,有效分蘖率高,不争肥不争光,使植株个体发育好,群体结构合理,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。
在插秧过程中,要坚持做到“四不插”:即不插息风秧:就是不在寒流过后立即插秧,否则易受冻害,影响水稻返青、分蘖。不插脚窝秧:就是不把秧插有脚窝处,否则会造成插秧过深或者漂秧,不利于秧苗生长和保证密度,要把脚窝扒平后插秧。不插烟斗秧:就是窝根秧,秧苗根上翻,难以扎根生长。不插蚂蚁上树秧:就是秧根参差不齐,所以要将秧根拍齐后再插。否则,插秧过浅,造成漂秧;过深,使低位分蘖节埋于地下,使分蘖延迟或不能分蘖,这样降低了有效分蘖,影响产量。
03插秧密度要合理
插秧密度要根据秧苗素质、品种、土壤肥力、插秧期等条件来确定。若秧苗素质好、品种分蘖力强、土壤肥力较差,可以适当稀些。反之,应当密些。一般地,如通系88—7、通31、通09、农大103、秋光等品种可稍密些。一般稀植品种,插秧规格为30×20—27厘米,而密些的在30×13—20厘米左右,可因当地的条件灵活应用。
总的一句话,清明前后是农耕的重要时期,各位农民朋友需要做好相应的措施,不要误了春播哦~